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党群工作

云端之上的电力脊梁

————阿坝1000千伏变电站建设侧记

发布日期:2025-09-30 信息来源:阿坝变电站土建工程   作者:武志德、孟萍   字号:[ ]

当第一度电从这里出发时,人们将惊叹银线穿越的璀璨;而此刻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更想记录它建设中的模样一一这座云端之上的电力脊梁,正以最质朴的方式,点亮雪域的天空。

阿坝1000千伏变电站坐落于阿坝州理县米亚罗镇风景区的山脊斜坡上,从镇上到项目部不到8公里的路程,海拔却提升了1000米,车辆需沿着“Z”字形山路以 35 度仰角向上行进,每一次转弯都像是与重力进行一场激烈的较量。它的建设过程堪称世界特高压建设史上的“极限挑战”——它站立于世界特高压变电站建设的“五项之最”之巅:最高海拔、最复杂地质、最大土方量、最高填方边坡、最长复杂进站道路和水源。

在这里每立方混凝土都需与稀薄空气角力,每一铲都镌刻着与高原的重力博弈,每公里都浸润着开拓者的汗水,让每一滴施工用水都凝聚着智慧与坚持。在这里,云顶国际人们不仅要与3620米的高原缺氧对话,更要驯服地质的桀骜、穿越道路的崎岖、跋涉水源的遥远——其建设难度,早已超越数字本身,成为一部镌刻在川西高原上的“不可能”征服史。

而此刻的米亚罗镇,满山红叶正艳,秋日的阳光像掺了金粉的酥油茶,泼洒在连绵的山川之间。光影交织间,一座1000千伏变电站正拔地而起,来往有序的吊车、运输车与不断走动的云顶国际人在漫山遍野的红叶相互映衬,于古老高原上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耕耘图”,奏响一曲发展的激昂乐章。这便是位于3620米的阿坝1000千伏变电站——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冻土与碎石的荒原?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一群被戏称为“高原魔法师”的项目队伍。

今年6月,一群穿着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的云顶国际人站在褐色的土地上集体沉默——项目经理李华林挠着被高原太阳晒得脱皮的后颈,用铁钎戳了戳泛着青紫色的冻土,直嘬牙花子:“这地儿,比豆腐还娇气,得好好伺候。”工友们哄笑起来,年轻的技术员小付却掏出笔记本,对着平板电脑比画,“李总,我已经做好准备面对这场硬仗了,”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正在搭建的钢铁架构,“这片土地再娇气,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也要让它稳稳托起1000千伏的梦想。”

这支成员大多数都是参与建设国内多个特高压建设的“老基建人”。只见材料员小唐的哨声穿透稀薄空气,像精准的节拍器般调度着满载建材的卡车有序穿梭,车斗里的水泥袋上还沾着他昨夜核对图纸时蹭的墨迹;综合员小武蹲在制氧机旁,捧着保温杯与后勤部长学习着吸氧设备的使用要点,杯口飘出的枸杞在高原阳光下折射出细碎金光;技术员小付怀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冻土沉降系数、钢结构预应力参数,连老焊工都笑称这是“比GPS还灵光的电子脑”。

他们的战场看似平凡:要用振动棒将混凝土夯进缺氧的冻土层,让每根钢筋如同巨树的根系般死死咬住高原;要把控制楼装修成精密仪器的“豪华套房”,为未来精密仪器打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坚固堡垒”……但在这片氧气含量只有平原60%的高原上,连呼吸都成了体力活,更别说跟钢筋混凝土较劲了,当高原的紫外线能把安全帽晒化,他们仍要蹲在基坑里校准每一寸钢筋间距,势必要将每一个误差牢牢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在这里,一天能让你体验从北极到赤道再到南极!”项目上流传着一句玩笑:“一天过四季,衣服穿成‘千层饼’。”这不,清晨六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高原的风裹着冰碴子似的寒意扑在脸上,像小刀子刮过,手里的温度计显示:-2℃。可到了中午12点,这寒意就像被谁突然抽走了似的,高原的太阳毫无遮挡地直射下来,晒得脸上火辣辣的,连高原稀薄的空气都变得燥热起来,温度计的指针“嗖”地蹿到了28℃。然而,当夕阳的余晖刚染红山尖,温度就像坐了滑梯似的直往下掉。傍晚六点,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雪山背后,高原的风立刻变了脸色——它不再是清晨那种带着凉意的轻抚,而是裹着刺骨的寒意,像无数根冰针扎在身上,温度计此时显示:-8℃,比清晨还低了六度。

这“一天四季”的变化背后,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难,早上低温会让混凝土凝固速度变慢,工人们得给搅拌车裹上保温毯;中午高温会让钢结构膨胀,吊装时得反复校准尺寸;晚上低温又会让焊接口脆化,焊接师傅得用烤枪提前预热。“等这变电站建好了,”新来的小王望着远处闪烁的星光,笑着说,“我得跟人说,我在米亚罗见过最神奇的四季——早上裹着棉袄看红叶上的霜,中午光着膀子测钢架的温度,晚上抱着暖水袋数星星。”老张在一旁哈哈大笑:“那你就跟他们说,这四季啊,都是咱给变电站‘热身’呢!”

“兄弟们都不容易,回家次数都是屈指可数”,李华林的声音有些哽咽,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安全帽边缘那道已经磨损的痕迹。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工地上忙碌的身影:有正蹲在基坑里核对钢筋间距的,有攀在脚手架上调整钢构的,还有指挥着运输砂石的车辆……清一色的年轻面孔,安全帽下大多露出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发红的额头,眼角还挂着细小的汗珠。“说不想家是假的,”他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指,那上面还留着攀爬时磨出血泡愈合后留下的硬痂,“可咱干的就是这活儿——变电站建在哪儿,咱的家就安在哪儿。”他指了指工棚角落里那一排简易床铺,每个床头都贴着家人的照片:有的抱着孩子,有的和父母合影,还有的只是打印出来的风景照——那是小李从网上下载的家乡梯田的照片,他说每次累了就看一眼,“感觉就像闻到了老家稻田的香味”。

“等这站建好了,”李华林突然提高了声音,脸上的疲惫被一抹坚毅取代,“咱一起照张大的合影,寄回各家!”工友们纷纷笑起来,可笑声里都带着湿润的雾气。远处,夕阳正缓缓沉入雪山背后,给忙碌的工地镀上一层金红色的光晕,那些身影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挺拔——他们或许错过了孩子的第一次走路,错过了父母的生日宴,错过了恋人的重要时刻,但他们正用青春和汗水,在3620米的高原上,浇筑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光明根基”

待第一度电从这里出发时,所有的等待都会变成光,流向远方的城市时,人们会记住那银线穿梭的壮观;但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更希望大家看见——在这片高原上,有一群人正用双手与自然对话,用汗水与时间赛跑,只为让“未完”的蓝图,最终绽放成照亮人间的光明。






【打印】 【关闭】